文/NOWQ編輯室
圖/尖端提供

「八○年代不僅是我心目中的黃金歲月,也是我人生中的青春年華。」
──張哲生《回到華燈初上時》

隨著熱播懸疑臺劇〈華燈初上〉的高人氣,臺北市林森北路上的條通商圈也成為熱門探景與打卡點。劇中設定的背景年代為一九八八年,充滿濃厚懷舊氛圍的場景設計與演員們的妝髮服飾,也引起影迷的熱烈討論。

《回到華燈初上時》是由〈報時光〉與〈華燈初上〉展開的聯名出版企畫,透過懷舊大師張哲生以累積數十年記錄臺灣人文、善於考據的深厚功力,帶領觀眾與讀者走進時光隧道,一窺林森北路的前世今生,以及條通商圈八○年代華燈初上的繁榮景象。長期研究臺灣近代史,記錄人文史料不遺餘力的張哲生,在自序中提到,從一九八○年到一九八九年,他從國小三年級到升高中三年級,在這十年裡雖歷經了無數的考驗(考試),但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美好回憶!相信這也是許多五、六年級生共同的回憶。

▲1989年,林森北路地下舞廳內部裝潢與氛圍。

在「臺灣錢淹腳目、臺股飆升上萬點」的八○年代,正是條通商圈最繁華之時,林森北路上的俱樂部有多種型態與營業方式,〈華燈初上〉劇中的日式酒店「光」,正是一九八○年時值日本經濟復甦之際,日商紛紛在臺北設立分公司,而原本在日治時代就是日人居住之處的條通商圈,其濃郁的日式生活氛圍,自然而然地吸引日本人在此聚集;各種日本料理餐館、卡拉OK酒吧,以及有女侍陪酒的酒店應運而生,令條通商圈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極樂之地。

張哲生在書中也詳細描述「條通商圈」的歷史背景與演變,「條通是臺日混血的產物,日本人將東西向的巷道稱作『通』,因此日治時期被規劃為現代化高級社區的大正町裡,由南至北的十條東西向道路便被依序命名為一條通、二條通、三條通……直至十條通,『條通』其實屬於複合式語言,結合了中文道路單位『條』和日文巷道的『通』,所以『六條通』就是第六條巷子的意思。」

▲1992年,臺北市林森北路夜晚街景。


此外,於一九九七年拆除的臺北市最大違建眷村,也就是現今林森公園、康樂公園的前身──第十四、十五號公園預定地,其歷史背景更可追溯到日治時期,當時這裡是一塊專屬日本人的公共墓地,名為「三板橋日人共同墓地」,曾任臺灣總督的明石元二郎即葬於此處。一九四九年,國民黨政權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退守臺灣,大批軍人眷屬及難民因缺乏安頓而進駐了三板橋墳墓區,與葬於此地的日本人爭地;他們利用墓碑作為房屋建材或道路基石,在墓地舖上水泥,將鳥居兩側的石柱作為屋子的支柱,鳥居上的笠木則淪為曬衣的橫桿;就這樣打造出一間又一間克難的居所,形成了一處不屬於政府或軍方列管的「違建眷村」。對許多原本居住於此的居民來說,歷經搬遷與拆除甚至是後續安置計畫的迷茫與無助,也成為住戶與安樂市場攤商集體卻又獨特的回憶。

▲1988年,臺北市林森北路一六七巷的康樂市場發生大火,圖為消防隊救災情形。
▲1997年,臺北市14、15號公園預定地地上違建拆除,大批警力於現場戒護。
▲1992年,日治時期留下的日本人墓園鳥居,被違建戶作為支撐房舍的建材。
▲2014年,林森公園裡的鳥居。這兩座鳥居於一九九七年康樂里違建遭拆除之時,被暫時遷置於二二八紀念公園裡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右前方。在二○一○
年十二月終於重新遷回故地。

《回到華燈初上時》自1/17日起開放預購張哲生親筆簽名版,當天隨即榮登博客來中文書即時榜前三名。本書將於1/20全面上市。書中精選了近百張珍貴新聞照,包含首次發布的照片與少見的老地圖,搭配作者張哲生動文筆與深厚考據功力,一窺林森北路的前世今生、起源興衰,可作為〈華燈初上〉戲劇背景年代與酒店文化的延伸,又帶有深入導引的功能。而劇迷莫不引頸期盼的兇手之謎的揭曉,屆時《華燈初上影視改編小說》與《華燈初上影像創作紀實》也會與〈華燈初上〉第三部同步推出,戲劇+出版品的精采內容,完整打造出條通商圈鼎盛時期令人深深著迷且懷念不已的絕代風華!

shawnchen416

在華語音樂盛世混跡各大唱片公司,雜誌、報紙、網路媒體都曾駐足,曾任唱片統籌、報紙編輯、娛樂中心主任、LEZS雜誌顧問、偶爾寫寫稿。走跳江湖但求問心無愧,一個人守著一條老狗,口袋擱著的故事,未完待續。

NOWQ編輯室

如果您喜歡文字書寫,且對LGBTQ+的事物與議題關心,請與我們一起展現同志多樣的文學、美學、感情與生活方式。 歡迎來投稿nowq2020@gmail.com(投稿詳情請見首頁最下方歡迎投稿頁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