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NOWQ編輯室
圖/VOGUE雜誌提供
1991年,楊德昌導演的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上映,電影裡的青澀14歲少年小四,如今已是華語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張震,與過去的楊德昌交會於此時此刻,並與我們一同走訪楊導電影裡最動人的光景。
在北美館推出楊德昌導演回顧展《一一重構:楊德昌》之際,我們也邀請張震拍攝致敬楊德昌的封面。VOGUE Taiwan七月號封面故事放入了楊德昌的電影元素,攝影師鍾靈從《恐怖份子》和《一一》中擷取靈感,重現了兩部片的經典場景。封面人物則請到當年年僅14歲便演出楊德昌1991年經典大作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並因此贏得該年金馬獎提名的張震。因為楊導對他而言,不只是傳奇華人導演和國際影展常勝軍,更是他的啟蒙、他電影生涯的起點,一個讓他從此走向演藝之路的引路人。
14歲的那場大螢幕冒險
張震出身於電影世家,父親和哥哥都是演員,他之所以拍攝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是因為父親張國柱介紹,年幼的他根本沒多想,但沒想到,就是這部改編自真實少年殺人事件的影片,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。當時電影上映後引起廣泛討論,一舉奪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、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等獎項。楊德昌大膽用3小時57分鐘的超片長敘述,大量的長鏡頭跟著主角視角遊走,詩意且緩慢地揭露真相,鬱悶與青春,成為了對照的詞彙。
即便過去多年,這部電影依舊被奉為經典,不只是金馬影史百大華語片亞軍、更是釜山影展亞洲影史十大影片。今年,權威媒體《紐約客》也將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獨立電影之中,是名單中唯一的華語片。很多中外影評人稱此片為「華語電影的巔峰,至今無片能超越」。
一個有個性的導演
張震回想起來,其實當時拍《牯嶺街》的時候,小小年紀的他覺得楊導很兇、很嚴肅。「那個兇,是因為他對電影要求非常高,他的個性也比較直接,在現場很容易感受到他的能量,會明確知道他現在滿不滿意、開不開心。所以在沒有拍過戲的狀態下,會覺得他有距離感,是有威嚴的一個人。但現在我就會理解到,做一個導演勢必是領袖,要像個船長一樣領導船員,才能讓這艘船航行出不一樣的道路。」
因為楊德昌鮮明的性格,因此跟他工作的夥伴,會覺得他很嚴厲,卻又欣賞萬分。「或許是因為他有一種很獨特的魅力,領導著大家,可以把所有人隱藏的潛力都挖掘出來。」張震這麼說。
楊德昌的個人魅力
2021年,張震憑藉《緝魂》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,他在領獎時特別感謝了楊德昌:「楊導對我來講就是榜樣,我跟他很像,雖然話不多,但我們都做好本職工作,把不同的人生帶給觀眾看。」
對張震而言,不只是感謝楊導帶他入行,他更多被楊德昌的個人魅力所感染。「他影響我最多的不是電影有多好看,而是品味這件事。我去念復興美工,可能跟楊導也有很大的關係,因為楊導的美感是非常特別的,他對美學這一塊有很獨到的品味。」
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演員
在楊德昌之後,張震成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演員,無論是王家衛的《愛神》《春光乍洩》《一代宗師》,又或者是侯孝賢的《最好的時光》,和李安的《刺客聶隱娘》。不只出演華語電影,他在好萊塢大片《沙丘》飾演的岳醫生一角,看似輕描淡寫,但其神秘獨特的氣息,讓本就詭譎的劇情更加無法預測。而近期,張震與韓國Netflix合作的《毒梟聖徒》更是話題不斷,他演活了那個南美洲的唐人街黑道大哥,眼神時刻透露著狠勁,行事作風狂妄又野蠻。
三十年過去了,即便已經貴為影帝,張震對表演依舊不忘初心,不斷挑戰自我,跳脫舒適圈,潛心在戲劇上淬煉演技,低調而謙遜地用新作品跟觀眾對話,像個僧人,不斷修煉自己。「我不是學表演出身的,永遠都覺得自己的表演不夠好,所以就會想辦法做到更好。可是說到底,什麼是最好的表演?其實沒有定義也沒有途徑,以我現在的理解,應該就是最有自信的表演。」
尋找老台北的影子
許多人在楊德昌的電影尋找老台北的影子,那綠色車頂的大南客運公車、九零年代末的圓山大飯店,還有八零年代尚未遷址的大台北瓦斯。對於張震而言,除了《牯嶺街》之外,他更特別喜歡兩部描繪台北生活的《獨立時代》與《麻將》。「其實他拍現代戲讓我更有感受,哪怕我那時候演《麻將》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,現在拿出來看,還是可以跟上社會時事。在現代文明上面,他對社會的理解有自己的邏輯。他的電影有點像時代紀錄片,跨時代又跟得上時代,不會褪流行。」
時代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,難以預測也無法避免,但唯有堅持與努力,才會時刻追逐時代的腳步而不被淹沒。因為他的底蘊夠深厚,性格夠努力,夠完美主義,也同時因為,他曾跟著一個超越時代的電影引路人。